2022年我国人口步入负增长,主要原因出生率出生率暴跌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全年出生人口 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206 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可以看到,自1987年达到23.33‰的出生率高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1991年跌破20‰,2020年跌破10‰,2022年进一步下滑到6.77‰,迭创历史新低。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面,老龄化形势之严峻,同样不容低估。早在2019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高考对于人口的考查近几年有回暖的趋势,如2021江苏高考真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2021天津高考真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21山东高考真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因素;预测2023年高考将以社会热点为载体、数据统计图表为背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带来的影响等,试题难度不大,关键是准确研读图文信息,找准解题的关键点进而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真题回顾
(2021·江苏·高考真题)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迁移至上海人口相差较大,其主导因素是( )A.对外交通条件 B.文化交流习惯
C.经济活动方式 D.人口迁移政策
2.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
A.地域性 B.等距性 C.均衡性 D.同向性
3.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
A.政府机构外迁 B.城市规模扩大
C.首都功能优化 D.公共服务升级
【答案】1.C 2.A 3.C
【解析】1.据图可知,同为长三角的安徽、江苏流入上海人数较多,浙江流入上海人数较少。分析其形成原因,三个省份对外交通条件都很优越;都位于华东地区,文化习惯差异不大;人口迁移政策主要由国家统一指导,各省份差异较小,ABD错误;浙江省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和网络营销,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吸引了其他地区人口流入的同时,也稳定了本省份人口的流出,导致浙江省流入上海市的人口比较少,C正确。故选C。2.从全国看,三大城市外来人口省区分布,主要来自地域邻近的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各自外来人口主要流入省份,所以具有地域性,A正确;由图可知,主要外来人口省区与流入城市的距离并不完全相等,B错误;外来人口省区和来源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北京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南部的省份,少量来自东北,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地区的省份,广州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北部的省区,故不具有均衡性和同向性,CD错误,故选A。3.近年来,京津冀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将非首都职能包括工业等大量吸引外来人口的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口减少,导致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C正确;因国务院定位的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政府机构不会外迁,A错误;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升级,使城市服务更完善,会吸引外来人口,使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上升,BD错误。故选C。
4.(2021·天津·高考真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比例上升,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其就业岗位增加,故A项正确;我国农民工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下降,故B项错误;我国农民工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2021·山东·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
6.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
7.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答案】5.B 6.D 7.C【解析】5.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故选B。6.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7.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押题训练(2023·湖南邵阳·统考一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偏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C.农村60岁以上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 D.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镇,说明我国( )
A.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B.农村环境质量好,适合养老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3.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B.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C.实行延迟退休制度 D.提高社区老年服务水平
【答案】1.A 2.D 3.C【解析】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年龄段整体向更高年龄移动,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大,A正确;从图中无法了解两个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比较,B错误;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大幅度上升,但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为农村人口总数随着城镇化进程可能下降了,C错误;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问题,D错误。故选A。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镇,主要说明我国农村老龄化严重,原因是年轻人大量流失,迁往城市,并不是农村环境好,适合养老,B错误;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差距变大,受劳动力流失影响,农村发展减缓甚至倒退,D正确、AC错误。故选D。3.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养老产业,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促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减轻社会压力;提高社区老年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需求,ABD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反而加大老龄人生活压力,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23·湖南郴州·统考二模)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
A.人地矛盾加剧 B.经济发展迅速C.农民返乡意愿强烈 D.人口流失比较严重
5.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 )
①人口大量迁出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户籍制度调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4.D 5.A【解析】4.由材料可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迁入,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D正确;Ⅰ阶段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会缓解农村地区的人地矛盾,A错误;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会吸引农村流失人口返乡,提高农村人口比例,年龄结构趋于平衡,与图示不符,B错误;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大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显著,农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C错误。故选D。5.由材料可知,Ⅱ阶段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空置、闲置等特点,据此可推测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改善住宅需求的意愿提高,导致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②正确;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住宅出现空置、闲置,①正确;生态环境转好,户籍制度调整对形成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响较弱,③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选A。【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2023·重庆·统考一模)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度依赖于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服务业正在逐步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与城市人口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1995-2015年,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均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左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的聚集系数,右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和服务业分布重心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分布集中度的差异表现为( )
A.两者的分布集中度发展趋势相反 B.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变幅更大
C.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高于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的分布集中度增速较小
7.下列最能解释福建省服务业与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演化轨迹特征的是( )
A.东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 B.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分布集中度更高
C.2000~2005年西部迁入大量农民工 D.1995~2000年两者的发展最为协调
8.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偏向东南方向,可推测得出福建省东南部( )
A.城市密集 B.气候适宜 C.重工业发达 D.环境质量高
【答案】6.C 7.B 8.A【解析】6.读左图可知,城市人口与服务业分布集中度总体都呈上升趋势,A错误;城市人口分布集中度的变幅更大,表现为曲线上的起伏更大,B错误;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曲线一直位于城市人口集中度曲线的上方,说明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高于城市人口,C正确;城市人口的分布集中度增速较大,D错误。故选C。7.读右图可知,服务业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可推知西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逐渐变得优越,故A错误;大城市人口集中,人口规模大,对服务业的需求种类多、数量大, 有利于服务业聚集,B正确;2000~2005年,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明显向东移动,可推知此时段东部涌入了大量农民工,C错误;1995~2000年两者分布重心变化方向不同,可推知两者发展并不协调,D错误。故选B。 8.由于服务业主要趋向城市布局,可推测福建省东南部城市密集,A正确;从福建全省来看,按照居住需求,气候差异不大,B错误;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偏移更多,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更好,可通过海路以较低的成本与国内、外进行贸易,进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故重工业发达与否对服务业影响不大, C错误;城市人口多,与西北部武夷山脉相比,环境质量并不高,且环境质量与服务业及人口密度并不呈现紧密关系,D错误。故选A。 【点睛】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2023·重庆·统考一模)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规模近4亿,其中有近2亿为跨省迁徙,人口首位流是流动规模占首位的网络路径,可以清晰地识别基于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主导关系。下图示意我国各省人口省际迁出的首位流和次位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决定跨省人口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省区地域大小 D.自然环境质量
10.我国东部地区跨省人口首位流体现了人口迁移遵循( )
A.环境相似性 B.要素综合性 C.条件复杂性 D.地域邻近性
【答案】9.A 10.D【解析】9.省会城市一般都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各省会(或直辖市)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是影响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要因素,A正确;资源丰富程度、自然环境质量对人口迁移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跨省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AD错误;省区地域大小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10.东部省际间的人口迁移主要以邻近省份为主,体现了地域空间的邻近性,D正确;东部地区南北方差异大,环境不相似,A错误;要素综合性、条件复杂性与人口迁移无关,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023·四川绵阳·统考二模)下表显示全国“六普”和“七普”公布的上海、广东、四川和湖南四个省市人口年龄构成数据(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导致“六普”到“七普”四川与广东的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 B.生育政策 C.产业水平 D.文化观念
12.预测未来10年,人口总量减少最多的最可能是( )
A.四川省 B.湖南省 C.广东省 D.上海
【答案】11.C 12.A【解析】11.距材料可知,四川省0~14岁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有明显的增加;广东省0~14岁占比和65岁及以上占比均有所增加。由此分析可知,广东省经济更为发达,制造业规模更大,雇佣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故广东省65岁及以上占比相对较低;而四川省制造业发展速度不及广东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相对较少,且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同时四川省农业规模更大,从事农业的老龄人口相对多于广东省,由此可知,影响两省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水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据材料分析可知,通过七普可知目前在四地中,四川省65岁及以上占比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同时0~14岁占比七普较六普时有所下降,青少年占比降低,由此可知,四川省在未来10年内人口总量将减少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战争、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等。文化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
(2023·福建·一模)人口老龄化系数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儿人口数的相对比值,系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下左图为“199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下右图为“2015年等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变大,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增加
C.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D.交通事业发展较快
14.与香港相比,深圳( )
A.城市化起步早 B.老龄化系数小 C.老龄人口占比大 D.人口无流动性
15.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请大家思考选择,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式( )
A.提高生育率 B.延迟退休
C.加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制度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养老康养中心
【答案】13.C 14.B 15.A【解析】13.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得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数量减少,普通劳动力数量减少,引起老龄化系数变大。AB错误,C正确;交通事业发展较快,与人口老龄化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14.与香港相比,深圳城市化起步迟,发展快,期间大量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入,老龄化系数小,ACD错误,B正确;香港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目前发展很慢,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性远不如深圳,老龄人口占比大,老龄化系数大。故选B。15.老龄化是现在社会的共识,但是缓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儿童的人口比例,提高生育率可行,A正确。而B答案是缓解劳动力的方式,错误;CD答案是照顾老人的方式而已,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大,青壮年负担重,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措施: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2023·浙江·模拟预测)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显示全国总人口约14.12亿,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表为“第七次普查部分地区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缓解 B.广东省女性人口数量少于吉林省
C.三省中湖南的生育观念相对较好 D.吉林省的重工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17.下列行业发展,有利于降低性别比的是( )
①家庭护理②建筑业③制造业④食品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6.D 17.D【解析】16.读题可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低,老龄化趋势加重,A错误;广东省男女性别比高于吉林并不代表其女性数量多于吉林,还要看人口总数,B错;三省中,吉林省男女性别比最低,生育观念较好,C错;吉林男女性别比低,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占比低,吉林重工业后备劳动力不足,D对, 故选D。17.食品服务业和家庭护理对女性的需求量较大,给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食品服务业和家庭护理业的发展,女性能够减轻家庭负担,获得发展机会,有利于降低性别比,①④对,建筑行业和制造业需要的男性劳动力较多,不利于降低性别比,ABC错误,故选D。【点睛】缓解性别比的措施: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18.(2023·全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睢县是位于河南省中东部的农业大县,总面积926平方千米。人口91万,在每年农闲季节,睢县青壮年大多集中到东南沿海务工。自2012年第一家鞋业公司入驻睢县以来,睢县制鞋业现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原鞋都”和“中国制鞋产业基地”。2021年睢县制鞋业产能达3亿双,占全国休闲运动鞋总产量30%以上。仅用八年时间实现了制鞋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目前已成为除福建晋江之外全国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休闲运动鞋生产基地。近年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在政府积极号召下也纷纷返乡就业。下图示意雕县制鞋产业园位置。
(1)说明近年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回家乡就业的原因。
(2)要真正实现睢县产业水平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从“中原鞋都”转变为“中国鞋都”,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吸引世界顶尖企业入驻,指出这些顶尖企业入驻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益处。
(3)在现阶段,某鞋业公司计划引进机器人替代人工,你是否赞成,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政策的号召;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的差距缩小。(2)顶尖企业入住,可以提高当地制鞋业的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当地制鞋业的品质;提高当地制鞋业的知名度;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3)赞成;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生产的连续性更强;从长远来看,机器人的成本更低。不赞成:机器人前期投资巨大;机器人生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分析】本题主要以河南的特色产业为材料,涉及产业类型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详解】(1)从材料中可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在政府积极号召下也纷纷返乡就业,因此有政府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在减小,因此河南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制鞋业的入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顶尖企业的入驻主要会引起当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知名度的变化。顶尖企业入驻,拥有更为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提高制鞋业的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顶尖企业入驻,会提高河南制鞋业的知名度;同时还会优化制鞋业的产业结构,推动专业化生产。(3)赞成,主要从生产效率、连续性、长期成本来分析。机器人与人工相比,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生产的连续性更强,精确度更高;从长远来看,机器人生产的成本更低。不赞成,主要从前期投资和稳定性方面分析,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前期的投资巨大;机器人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19.(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储备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需平街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人口都经历了由扩张到收缩的变化过程,均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乡村空心化严重、人居环境破败等现象。自1990年以来,明尼苏达州通过“村村合作”“城乡互联”等策略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前来旅游、定居。下列两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
(1)简述人口流失给我国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分析1960~199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口迅速外流的原因。
(3)说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答案】(1)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当地整体农民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较低,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乡村精英群体的流失使村民自治弱化,村庄建设对政府投入依赖严重;乡土文化缺乏继承;人口减少使大量农房闲置,乡村土地经营粗放化。(2)该阶段当地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取代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该州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大都市地区发展迅速繁荣,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外流意愿增强。(3)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化、特色化的产业转型策略;增强乡村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促进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模式相似或互补的村庄间的合作关系;优化城乡间要素流动;增强乡村与城市的产业联系;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图为材料,涉及人口流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流动的原因、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人口流失对我国东北地区乡村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农业现代化进程、村庄建设、乡土文化、土地经营等角度分析。农村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的流失也使得村庄建设受阻,村庄建设对政府投入依赖严重;其次,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少生机与活力,文化活动人才不足,乡土文化缺乏继承;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大量土地被荒芜,大量农房闲置,乡村土地经营粗放化。(2)根据材料可知,该阶段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初步完成,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取代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农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业产能过剩。而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多,城乡差距加大,故而人口不断流入到大都市地区。(3)由材料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图可知,乡村振兴应协调好城乡发展,增强乡村与城市的产业联系,优化城乡间要素流动;保护乡村资源和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提高当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增强农民收入,制定区域化、特色化的产业转型策略,增强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培训当地农民,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农业产量与农产品附加值等。
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27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