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阚枫) 24日发布的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近半数北京居民感觉生活压力大,房价高企、物价上涨成为压力源的主要因素,此外,子女教育压力已成为北京高收入居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
近半北京居民压力大 过半公务员预测生活压力将增加
这份名为《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的蓝皮书,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
基于研究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报告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法,从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0个社区,按照北京人口分布特点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6份。
在“2013年北京居民生活压力”的分报告中,调查显示,47.6%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或较大。生活压力很大的居民比例为18.4%,比上一年度年调查上升了3.6个百分点;生活压力较大的居民比例为29.2%,仅有14.9%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此外,有49.3%的居民预期今后3~5年生活压力会大幅增加或有所增加。
按照年龄段分,“80后”、“70后”和“60后”的生活压力感受最为强烈。报告分析,“80后”和“70后”居民,年龄处在25至44岁之间,属于青中年群体,他们处在为理想而奋斗、开拓事业的阶段,对自我的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压力感受较强。
按照人群来分,报告显示,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私企工作人员、外企工作人员的生活压力感受最强;感受生活压力较小的是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工作人员工作稳定性相对较高,工作的稳定性是影响居民压力感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报告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未来3至5年的压力预期,北京的国家公务员群体中,有52.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生活压力将“大幅增加”或“有所增加”。
房价物价为首要压力源 子女教育让高收入者压力大
对于北京居民,特别是规模庞大的“北漂”群体来说,最直观的压力来源无疑是高房价。这份报告对北京居民压力源的调查分析也印证了民众的上述感受。
根据这份调查,从居民对压力来源评价的数据看,居民因买不起房或盖不起房产生的压力最大;第二大压力来源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第三大压力来源是家庭收入低。
尤其是住房,调查显示,住房问题是“80后”、“70后”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80后”、“70后”因住房问题觉得压力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4.4%、41.1%,远高于1959年之前出生居民的比例。
除了房价,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很大。压力来源的数据显示,物价上涨是低收入群体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无业、失业或下岗居民中,有68.1%的月收入在1400元以下,有26.7%的居民月收入在1401至5223元之间,这个群体感受到很大的生活压力。
此外,从居民对压力来源评价的数据看,北京居民生活第四大压力来源是医疗费用高,第五大压力来源是子女教育费用高。
近期,北京“天价”学区房现象再度引发社会关注,从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高考,子女教育的投入渐渐成为都市居民身上的又一座“大山”。在这方面,这份报告也显示,子女压力已成为高学历、高收入居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教育水平角度看,大专和本科学历居民认为子女教育费用高的比例分别为44.5%和44.0%。从不同月收入水平角度看,月收入在10000至15000元区间居民,有62.6%认为子女教育费用高压力较大,月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居民,有45.5%觉得子女教育费用高压力大。
报告建议:为民众“解压”需个人、社区、政府合力
对于居民压力的缓解路径,这份报告也给出建议。
“经济环境改善仍是减轻居民生活压力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总的来说,基础公共建设服务却相当滞后。”
报告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政府承担着主导作用。要减轻居民负担,政府需要加大社会公共需求和社会保障的财力投入,在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增强保障力度,健全住房、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报告还特别指出,解决导致特定群体压力产生的主要问题,有助于防止产生群体情绪和过激性群体行为。对于低收入、工作不稳定群体,需要提高其收入水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于中青年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愿望最为迫切,这主要在于政府对房价的有效调控;对于企业,主要是外企、私企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压力自我调节的心理服务更为迫切。
就北京居民的“解压”,这份报告还指出,目前,居民压力缓解途径较少,除了亲人的交流外,人们与邻居、同事等的交流贫乏,较少参与团体活动,居民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较少,不利于不良情绪的缓解和释放。
根据这份调查,31.7%的居民表示和邻居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越来越多的居民反映和邻居或是同事的关系较为冷漠。”
报告建议,城市居民要提高个体认知和行为应对能力,注重自我减压,社区应大力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营造社区文化,以增强邻里间的信任感,提高居民社区归属感,促进居民互助行为。
此外,要充分发挥已有的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在社会支持工作中的作用,向居民提供更全面的经济支持、法律支持和心理服务支持等。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公益性特点,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功能,优化其服务对象结构,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和弱势群体需求,挖掘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支持的潜力。
(中新网)
原文链接: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411/26/t20141126_3989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