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外流人口有所增加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我市人口发展基本特征
(一)人口总量处于平稳增长期
2019年,我市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并呈惯性增长态势。根据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结果,2019年底,我市常住人口为358.27万人,比2015年增加5.26万人,年均增长1.32万人,出生人口3.91万人,出生率为10.91‰,比2015年上升了0.6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57万人,死亡率7.18‰,比2015年上升1.3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3‰,比2015年下降了0.74个千分点,与全省对比,2019年全市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8、1.0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8个千分点。全市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状态,“二孩”政策没能实现政策预期,保持一定水平的出生率,成为今后政策的必然取向。
2015年-2019年常住人口总量(万人)
2019年常住人口“三率”与省对比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
按照国际上长期观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男生女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出生男女婴儿数量的比值比较稳定,一般在103-107之间变化,超出这一范围,则说明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或偏低,据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市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女孩为100)是110.01,2018年为112.12,2017年为112.96,2016年为113.62,2015年为114,呈逐年收窄态势,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仍处于高位,阻碍人口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对未来的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形成严重隐患,到2020年预计达到108.7左右,人口出生性别逐步趋向合理,但仍需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居高不下的不良局面。
2015-2019年常住人口性别比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继续加快,总抚养比逐年升高
人口老龄化按国际标准通常认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0%以上,可判定为人口老龄化,而承德早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这一趋势进一步加深。根据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65.67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8.33%,与2015年相比,比重上升了1.9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日渐加深,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9.01%;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总量为228.16万人,较2015年减少3.31万人,年均减少0.83万人,伴随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和出生人口增多,社会抚养负担逐年加重。2019年,全市总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的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数,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越多)为52.51,较2015年提高4.52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24,提高 0.69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28.78,提高3.81个百分点。
(四)人口流出较为严重
由于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工业发展压力巨大,再加上高中教育水平的落后,造成我市人口流出现象严重。2019年全市户籍人口382.53万人,而全市常住人口只有358.27万人,两者差值近24.26万人,足以反映我市近些年人口净流出的严峻形势。原211、985高校毕业生“返承率”低于10%,普通本科生“返承率”也较低。承德整体处于对“外地高端劳动人口吸引力不足,本地高端劳动人口很难留住”的被动局面。从全市角度来看除高新区、双滦区、营子区外,其他各县区全部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出。流出人口比较严重的是围场县累计超过10万人,隆化县累计超过7万人,双桥区、丰宁县累计超过4万人,滦平县、承德县外流人口累计都超过3万人。
(五)县(市、区)人口分布不均衡
全市常住人口从地域分布看,人口最多的为平泉市,常住人口45.5万人;人口最少的为营子区,常住人口6.3万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双桥区,每平方公里533.8人;人口密度最低的为丰宁县,每平方公里41.9人。
2019年分县区常住人口情况
县区名称 |
常住总人口 |
人口密度 |
(万人) |
(人/平方公里) |
|
双桥区 |
34.78 |
533.8(含高新) |
双滦区 |
16.37 |
362.2 |
营子区 |
6.34 |
423.9 |
开发区 |
11.51 |
– |
承德县 |
39.35 |
107.8 |
兴隆县 |
32.02 |
102.7 |
平泉市 |
45.5 |
138.12 |
滦平县 |
29.5 |
98.6 |
隆化县 |
37.68 |
68.8 |
丰宁县 |
36.64 |
41.9 |
宽城县 |
25.76 |
132.4 |
围场县 |
42.82 |
47.3 |
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过程,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绿色发展等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城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一)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019年,全市常住城镇人口为190.81万人,较2015年增加25.6万人,年均增长6.4万人,四年来,全市城镇化率共提高了6.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26%,城镇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的快速发展期,但与全省其他市相比位次靠后,近年均保持在全省第十位。
2015–2019年全市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变化表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
2019年,全市乡村人口总量为167.46万人, 比上年减少4.07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74%,比上年下降1.18个百分点。随着全市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流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
(三)各县(市、区)城镇化发展差距大,市辖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市辖区看,双桥区、双滦区、高新区、营子区常住人口为69万人,仅为全市常住人口的19.25%,加之经济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对城镇化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城镇化率增幅近几年一直处于低位,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县域看, 2019年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平泉市为53.58%,排位第二的宽城县为52.30%,排在末位的丰宁县为40.99%,分别比平泉市和宽城县低12.59个百分点和11.31个百分点,县域发展差距较大。
2019年分县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县区名称 |
城镇化率 |
城镇化率 |
增幅 |
||
(%) |
(百分点) |
|
承德市 |
53.26 |
1.19 |
双桥区 |
95.50 |
0.16 |
双滦区 |
75.20 |
0.15 |
营子区 |
90.04 |
0.01 |
开发区 |
65.00 |
0.29 |
承德县 |
43.31 |
1.50 |
兴隆县 |
43.13 |
1.45 |
平泉市 |
53.58 |
1.24 |
滦平县 |
46.71 |
1.40 |
隆化县 |
44.30 |
1.38 |
丰宁县 |
40.99 |
1.53 |
宽城县 |
52.30 |
1.20 |
围场县 |
41.81 |
1.65 |
三、存在问题
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繁重的就业压力,愈趋频繁的人口流动,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凸显。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
突出表现在退休人员大量增加,各类保险、养老福利费用逐年上涨,社会经济负担快速加重;老龄化导致消费结构变化,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养老和服务运作不规范、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我市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仍占据主体,2019年,全市劳动人口总量228.16万人,庞大的需要就业的人口与社会可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仍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就业压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三)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我市城镇化率保持了较快增势,但应该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4个百分点左右,人口市民化程度更是低于人口城镇化率,说明全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增长因素直接来源于城乡区划变更、农村人口的区域内的流出(城镇化率的被动提高)和城镇人口自然增长三方面;另外,在加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市化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突出城市建设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也需加大力度。
(四)人口流动给城市管理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我市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人口净流出,而且是以农村大量净流出为主要特征,这种迁流对于解决我市的生产用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虽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农村居民大量涌出,造成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忽视,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等。
四、建议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尽可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健全老年人经费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加快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每个人终会成为老人,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做好全社会老龄化研究,做好整体趋势测算,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以应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二、三产业的就业吸呐能力
从我市就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的情况看,一产所占比重仍达42.2%,分别比二三产业就业人员高出17.7个百分点和8.79个百分点,这说明二三产业吸呐劳动力不足,农村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仍然得不到适合的就业岗位,要转变就业结构,根本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产业融合,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搭建平台,科学规划农产品优势区域,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一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并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群,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二是加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鼓励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属于竞争性行业,要增强指导和监督来保证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扶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和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从而促进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的充分就业。
(三)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功能,通过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逐步培育一批生态宜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城镇。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共进,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灵活的政策、精细的服务,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加快集聚各类经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为人才落户、安居、创业保驾护航,从而形成人才的“磁场效应”,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劳动者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本土人员素质。一方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提倡农村学生尚学风气,鼓励其完成更高学业;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根据实际需求,按照不同行业的要求和不同对象,以“点对点”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类型培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减少人口外流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和吸引外地人员来承务工经商。一是夯实基础。对于小而散、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应加强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实现合村并点居住。对重点规划振兴的强村,按照规划分批组织改造,同步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二是发展经济。依托本地物产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要充分保护原有村庄的自然和民俗文化风貌,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时鼓励各行业技能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营造返乡干事的良好环境,使返乡农民工稳得住、有发展,缓解我市人口外流严重的现状。
原文链接:https://tjj.chengde.gov.cn/art/2020/4/23/art_1415_539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