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

106次阅读
没有评论

人口结构,大反转。

刚看到一个数据,国家统计局12月21日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

其中有一项,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比2010年提高27.9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插图

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女大学生的数量,正式反超男性。

小小的数据变动,背后是人口趋势的深刻变化。

毋庸讳言,在校女大学生人数增多,这是社会进步的真正体现,更是文化、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但事有两面,高等教育,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7年-2019年,我国女大学生人数从120 万人上升至1600万人,增长13倍;

女研究生人数从5万人上升至150万人,增长30倍。

我们知道,女大学生一般21-23岁毕业,女研究生一般24-26岁毕业,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20-24岁的年轻女性生育率明显下降。

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插图1

同时,也导致很多女性更加注重生育质量,而非生育数量。

来看民生证券发布的,各年龄段女性结婚率数据。

1,伴随着人口素质提升,20-24岁数的女性结婚率逐年走低。

2,近10年来,25-29岁的女性结婚率呈降低趋势,从2009年的19.1%,下降到2019年的12.7%。

3,30岁以上的人结婚率在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现代人结婚年龄推迟。

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插图2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纠结育龄妇女人数下降,没太大意义。

人口素质大幅提升后,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会使生育意愿压倒育龄数量,成为决定生育率的首要因素。

国元宏观杨为敩有一项研究,很有趣。

若一个地区的生育观念强,养儿育女,会成为当地不吝成本的文化。

我们可以看当地的“离结率”,(同一时期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率关系)。

如果这个地区的离婚率偏低,就意味着:两个人结婚,可能一开始就是为了下一代的繁衍,而不是基于爱情,只要下一代过得好,婚姻也就得过且过。

按这个指标,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较重的地区,比如广东、安徽、江西,在全国排名很靠后。

而传统生育观念相对单薄的大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正好是离结率的前三位。

所以,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一个地区的固有生育观念,决定生育率的,并不是绝对人数变化,而是外在因素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河北、山东、广东、浙江,开始大规模调研生育意愿。

在今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发布之前,多地已部署全面了解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有单位已展开问卷调查。

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插图3

比如,河北石家庄提出“抓好三孩生育政策落实,全面了解石家庄市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在山东,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在全市随机抽取适龄家庭366户,开展“放开三孩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专项调研”。

在广东,汕头金平区提出要“全面了解全区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

此外,重庆市人口学会、国家统计局瑞安调查队、国家统计局浙江金华调查队等单位也开展了生育三孩意愿问卷调查。

当然,调研只是开始,提振生育率,是一项复杂的长远工程。

跟年轻女性生育意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

李迅雷的报告指出:从各年龄阶段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来看,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25-29岁与30-34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明显提高。

而且,在2018、2019年,连续处于2005年以来的高位。

人口结构反转!女大学生数量超男性,30-34岁女性生育率不降反升插图4

其中,30-34岁育龄妇女的出生率上升更明显,可能同时受益于放开二胎和生育年龄推迟。

这也符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

调查15-60岁女性,实际调查成功的样本有249946人。

分年龄来看,育龄女性已婚比例,对生育率的拉低作用,体现在30岁以下,越年轻人口的拉低作用越明显。

20-27岁年龄段女性,已婚比例下降对生育率拉低幅度最大。

比如,2013年以来,20-27岁各年龄已婚比例,使生育率下降的幅度0.005到0.026之间,对总和生育率产生了很强的拉低作用。

聊到这,链条就很清晰了。

教育内卷——高等教育延长——女大学生人数反超男性——考公、考博人数增多——年轻人失业率增高——年轻人结婚率下降——年轻人生育率下降——30-34岁结婚率走高——30岁以上女性生育率上升。

还是蓝白一直想说的观点:生育,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教育、社会变迁、观念、人口流动、城镇化、房价、生育成本的综合体。

现实就是:

就算各种提振生育意愿的政策层出不穷,就算房价降了,教育负担轻了,养孩子容易了,不婚、不生的人们,依然有大把的理由,拒绝生孩子。

第三波“婴儿潮”,可能再也不会来了。

原文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11222A0AIST00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