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结果出炉:生育率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102次阅读
没有评论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一下子就冲上了好几个热搜。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达到了14.1178亿,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

除了人口总数,这一次的普查结果发布后,大家还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报告中体现出的一个问题:中国的生育率,怎么已经这么低了?

甚至还有外国媒体,已经开始鼓吹中国遭遇人口危机了:

所以说,变低的生育率,为啥那么受关注?对于中国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

生育率,到底咋了?

人口普查的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的出生人口仅有1200万,我国家庭户人口降低至2.62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行到1.3,处于非常低的生育水平。

这是个啥概念呢?

根据以往的数据统计,1947年,我国的家庭平均人口数有5.4人,到2005年,下降到每个家庭3.1人,这次普查又减少了0.48人。平均下来,每户家庭甚至无法满足“三口之家”的标准

也就是说,单身人口和无孩家庭的比重,比以往大大地提高了。

更直观的数据,体现在总和生育率上。

所谓总和生育率,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生育的子女数量。

而我国1.3的总和生育率水平,低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1.6的水平,甚至比1.4的日本还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高于韩国——这还是存在二孩堆积效应的情况下

理想状况下,一对夫妇养育2个孩子,才能确保孩子数量与父辈持平,考虑到其他因素,学界一般将总和生育率达到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

也就是说,1.3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我们的人口增长正在大幅放缓,并很可能迎来人口缩减,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甚至有可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一旦总和生育率降到1.5以下,因为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惯性等原因,再想重新回升至1.5以上就会变得比较困难。

就在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单身,是个大趋势

据统计,1982年,中国只有1700万单身家庭,到了2014年,已经有超过6000万家庭登记为独居户。

而去年的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今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

其实,不只在中国如此,单身率提高、结婚和生育意愿降低,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大趋势

1950年的美国成人中,有22%单身,而如今的单身比例超过50%,据预测,每4个美国新生儿中,就有一个终身未婚。

在日本,对亲密关系失去兴趣的“草食男”曾经登上年度热门,一项2015年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日本成人有1/3从未约会过

不只是在发达国家,过去数十年来,南美洲、中东甚至非洲的单身人口都在增加。甚至有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世界单身人口比例的跃升幅度将达到惊人的20%

以色列学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在新书《单身社会》中,总结出了人们不再憧憬婚姻的8大原因:

·人口变化,如出生率下降和性别比失衡;

·女性的社会角色变化;

· 在离婚兴盛的年代回避风险

·经济因素,如成家和养育成本提高、消费和就业市场鼓励单身;

· 宗教变迁,让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从保守转向开放

· 大众文化、媒体及社群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都市化和教育程度提升

可以看到,这八个因素有不少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

不仅如此,与收入不成比例的房价、越来越低龄化的教育“内卷”、双职工家庭的看护困难问题……这些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生育路上一道道难以跨过的门槛。

出生率低,劳动力少

会有什么问题?

有人可能要问,出生率低,人口减少了,每个人平均获得的资源就增加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这里要说明的是,人口过多,确实会造成资源不足,但是,如果人口减少,是建立在劳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就会让人口结构变得畸形,是不利于发展的。

这就要提到2个问题:我们老生常谈的老龄化问题,和我们难以察觉的人口红利消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18.7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的10%来算,我国已经是一个妥妥的老龄化社会了。

根据民政部的相关预测,到202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社会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5到10年后,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

如果4:2:1的人口比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子呢?

邻国的日本,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坚持工作,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八九十岁的老人,直到他们自己也八九十岁,再有新一波六七十岁的“年轻人”来代替他们的工作。

70岁的老爷爷,还在养老院当员工

养老问题的本质,就是用工作年龄人口养活老年人口,这意味着要么“老而不休,老而难休”,要么让年轻人背负更大的社会保障压力。

而第二点,就是人口萎缩带来的规模效益减少

以往,我们大多数人对“人口红利”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个概念上,但其实,良好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带给我们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

它们意味着广大、活跃的市场,和强大的人口聚集效应,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各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服务,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

就拿阿信的主业——图书来说,编辑图书中产生的那些一次性成本,比如翻译、编校、设计封面的费用,放在中国的市场上,可以摊平到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本书中,但是如果放在那些拥有自己的语言、人口又少的小国家,只能卖出几百、几千册,每本书就要分摊更高昂的成本。

这样的规模效应,不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还是需要庞大数据喂养的互联网行业,都广泛存在,只不过我们平时意识不到。

目前,我们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红利还在持续,暂且不用过于担心,但是,保持未来人口也能继续平稳、健康地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早在上世纪出版的《生育制度》中,费孝通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人类社会必须有一套办法来解决个人有生死、社会持续的矛盾,也就是生物的个人和社会的集体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通过个体的新陈代谢来取得集体的常存而统一起来的。”

到了今天,生娃更是不仅仅代表着人类个体的延续,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生育背后,还有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意义

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发表评论员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里面写道:

“生育孩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不想生育只是很多人面对巨大现实压力而被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依靠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大发展,而面对低生育率,政府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99138564021326&wfr=spider&for=pc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