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105次阅读
没有评论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愈发严峻,2022年人口已开始负增长。作为影响中长期经济的关键变量,人口周期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政策能否扭转目前趋势?对经济、投资有何影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尝试作出系统性分析。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及其团队。文章来源于 “熊园观察”微信公众号。

本文大约10800字,读完约25分钟。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核心结论

综合海外经验、学术研究和我们测算,老龄化、少子化、负增长等人口变动的大趋势难改,中长期将拖累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股市盈利、估值、利率水平,也将制约我国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无需过度悲观,生育率有阶段性回升的可能,人口红利短期仍存,倒逼产业转型加速升级,医疗、先进制造业等一系列结构性机会可期。

正文如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当前我国人口已开始负增长,老龄化不断加深、少子化愈发严峻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将对我国经济运行、社会建设、金融投资等领域产生持续深远影响。

那么,我国人口为什么会呈现上述特点?政策能否扭转目前人口变动趋势?未来人口形势将如何变化?对经济、投资有何影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尝试作出系统性分析。

一、人口现状

1、全球看,人口增速下降是长期普遍趋势,疫情后加速下滑

长期看,人口增速下降是全球大趋势,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结果。全球角度看,世界人口增速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约2.1%的峰值后不断下降,2021年已经跌至0.9%左右。原因看,经济(经济和就业不确定性、住房教育等直接成本、难以兼顾工作等间接成本)、社会(晚婚晚育、社会信任度、传统社会规范等)、文化(现代人观念改变,更加注重个人自由、自我实现)等导致的生育率下降是重要原因。综合看,人口增速下降可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短期看,疫情爆发后,全球人口增速加快下滑。2021年人口增速0.86%,较2020年下降0.15个百分点,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降幅。主因疫情影响到人口变化的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生育率,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压力加大、健康安全担忧上升,压制生育意愿;二是提升死亡率,疫情发生后,美国死亡率明显上升,2021 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1.2岁至76.1岁;三是疫情也严重影响了人口迁移,尤其是国际迁移。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总体看,我国人口下降更快,主因人口结构、经济等压力

整体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速超预期迅速下降,背后是出生率持续走低。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速由2012年高点的7.5‰震荡下滑至2022年的-0.6‰,时隔近6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时间比大多数预测都明显提前;同期出生率由14.6‰降至6.8‰,降幅与自然增长率基本一致。原因在于,人口增长取决于出生、死亡以及净移民三个因素,我国净移民占比极小,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走势同步,人口增速下行几乎可完全归因于出生率走低。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我国人口增速下降比全球更快,主因人口结构,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约束更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速年均降幅0.02个百分点;而我国年均降幅0.05个点,下跌速度是全球是2.1倍,明显更快。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1)人口结构: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是出生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育龄妇女持续减少是出生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我国从70年代逐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第一次写入我国宪法,到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长达近40年的生育限制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少生约4亿多人。近年来育龄妇女数量也持续下降,2011-2021年育龄妇女年均减少663万人。从数据看,滞后23-29岁的女性人口增速的变动趋势与出生率走势较为一致。

从统计局解释看,“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二是因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也明确了育龄妇女人数是生育率的关键决定因素。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此外,限制放松后,此前积压的生育需求已基本释放完毕。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出生人口上升至2017年高点的914万人,随后逐步下滑;2021年8月放开三孩政策实施后,2021年三孩及以上出生人数暂未出现明显上升。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经济因素:经济压力加大、养育成本高企,持续压制生育率。

短期经济形势影响生育率变动。生育率的提升需要一系列物质基础,比如稳定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合适的住房、对未来经济环境稳定积极的预期等,这些都需要经济形势好转。从数据看,滞后1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与出生率环比变化趋势接近,指向经济形势变动会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居民的生育选择;经济下行压力将对居民收入、生育率有负面影响,但如果能够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可能有减缓作用。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我国生育养育成本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对生育率构成持续压制。

>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高企。2020年我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达24.3倍,二三线城市也在10倍以上,属于世界较高水平。

>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高企。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2020年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是OECD平均水平的15%,因养育孩子暂停工作的机会成本较高。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此外,疫情爆发以来,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2019至2021年,全球人口增速下降了0.19个点,而我国人口增速下降0.27个点,降幅更大。其背后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近年来我国疫情反复扰动,相较于海外彻底“躺平”,居民日常生活仍面临较多约束。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受冲击更大,从2020-2021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看,美国居民较疫情前提升约2个百分点,而我国居民降低1.9个百分点。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多重压力叠加,我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下滑速度超预期,2022年人口负增长。总和生育率反映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总数,2.0-2.1是世代更替水平,即只有总和生育率达到这一水平人口维才能持长期稳定。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在90年代就已经跌破2.0,此后持续下行,2020年仅为1.3;2022年时隔近60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这样的人口增速下降速度超过了大部分学术研究和市场预期。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3、结构看,我国人口有老龄化加剧、城镇化放缓等5大特点

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地区、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1)年龄结构:老龄化加速加深。2022年,我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比18.1%、67.0%、14.9%,较2021年变动0.6、-1.3、0.7个百分点,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一般以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为界)。

2)性别结构:男女失衡有所缓解但仍存。2022年,我国男女性别比为104.7(以女性为100),较2021年降低0.2个点;男性人口占比5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男性比女性人口多3237万人;指向我国男女性别失衡问题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3)地区结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成,逐步放缓;户籍城镇化率4-5成,逐步加速。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但近年来增速持续下降。202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6.7%,近年来增速逐步提升,背后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东部人口集聚,东北、中部人口流出。2020年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为39.9%、27.1%、25.8%、7.0%,分别较2010年变动2.2、0.2、-0.8、-1.2个百分点。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4)家庭结构:净结婚率持续下滑,家庭规模缩小。近年来我国结婚率持续下滑,2021年为5.4‰;离婚率持续上升,2021年离婚率小幅下降至2.0‰,主因实行了离婚冷静期制度。家庭规模持续缩小,2021年家庭户规模仅2.77人。

5)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已达15.5%。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4、政策看,“一老一小”共同发力,缓解老龄化、少子化冲击

为了缓解人口过快下降,少子化、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延迟退休年龄,积极应对老龄化。近年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中央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规划、二十大报告中也都持续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银发经济等。但本质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过去人口结构变动的结果,仅靠当期政策可能难以扭转,只能缓解。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一小:从放开限制,到鼓励生育。为缓解出生率过快下降,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2013年11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1月放开全面二孩,2021年7月正式放开三孩,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背后实质是我国生育政策理念的转变,即:由“松绑生育”转向“促进生育”、管“生”也管“育”。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促进共同富裕,完善配套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如上文所述,除了政策因素,经济层面的高成本约束也是制约生育的重要原因,其中以教育、医疗、住房为代表的“三座大山”尤为突出;在此环境下,我国将促进共同富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出台了教育双减、医药集采、房住不炒和保障房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减轻居民生育养育直接成本 。

此外,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降低生育间接成本,如婴幼儿养育费用个税扣除、规范企业招聘、完善产假和育儿假制度、发展托育体系等,参考海外经验(详见后文),从长期看应会有助于提高生育率水平。

考虑到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明显高于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制约因素解除后,我国低生育率仍有阶段性回升的希望。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二、未来趋势

1、总量看,预计“十四五”期间出生率续降,此后低位企稳

(1)不利因素:育龄妇女继续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行

育龄妇女:是出生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增速下行尚未结束。如前文分析,过去女性人口增速决定了未来育龄妇女增速,进而决定出生率变动。从数据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出生率可能延续加速下滑趋势,育龄妇女减少对出生率的负面影响年均达1.8‰左右;2025-2045年可能趋于平稳,2046-2050年可能进一步下滑。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居民收入:经济、收入增速下台阶对生育率有负面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由技术、资本、人口等多种因素决定,一般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下台阶的过程中。而根据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增速也会趋于下行,对生育率有负面影响。假设到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走势接近,“十四五”期间维持小幅下滑趋势,对出生率的年均负面影响可能在0.4‰左右。

(2)有利因素:支持政策积极发力、疫后延迟生育需求释放

疫后延迟生育需求释放:根据相关研究,灾难事件往往会导致短期内(9个月左右)的生育率下降,中期(10-11个月之后)的生育率开始复苏反弹,灾后长期的生育率变动则会基本回归到灾难事件前的大趋势。则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三胎政策的落地,推迟生育的释放效应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生育率有正面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支持政策:参考海外经验,加大家庭支持政策力度是提升生育率的有效措施。根据联合国相关研究,整体看,加大家庭支持力度,总体上有助于提升生育率;德国、欧盟加大支持政策投入后,生育率确实有所提升。其中扩大儿童托育服务,对生育率有显著积极影响,尤其对高教育水平女性人群的影响最大。研究显示,托育服务的可获得性每提高10%,平均每名女性将多生育约0.1-0.12个孩子;而提高财政补贴短期会有积极影响,但长期影响较小,且主要对低教育和收入水平人群影响最大。

2021年7月中央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4.5个。截至2021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在2.03个左右。按此计算,我国托育获得率在20%左右。则按照瑞典经验,每千人口托育数提升至4.5个,可能对出生率的正面影响在年均0.45‰左右。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我们对后续出生率作出预测:预计2023-2025年我国出生率将继续下滑,2026-2045年出生率低位震荡,2046-2050年进一步下滑。

>2023年: 预计出生率下行斜率仍大,可能跌至6‰左右,主因育龄妇女增速继续下行,且2022年经济形势恶化、收入下降对生育率的负面影响显现;

>2024年: 预计出生率下行有所放缓,在5.5‰左右,主因虽然育龄妇女下行斜率仍大,但2023年经济形势好转、收入上升、延迟生育需求释放等正面影响可能显现;

>2025年: 预计出生率延续下行至4.5-5‰左右,主因育龄妇女继续下行、经济恢复正常、延迟生育需求释放效应过去;

>2026-2045年: 预计出生率低位震荡,中枢水平可能在5‰左右,主因育龄妇女趋于稳定,叠加政策支持,出生率也大体趋于稳定,不排除阶段性小幅上行的可能;

>2046-2050年: 预计出生率进一步下行,主因育龄妇女增速再度下行。

而随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死亡率趋于上升,预计我国人口将延续负增长,2050年可能降至12.1亿人左右;我们上述预测结果与近期相关学术研究结果接近。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实际人口变动取决于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不确定性较大。应当明确的是,上述预测主要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的现状、历史变动进行的,未来生育率、人口增速的实际变化还要取决于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中长期的实际人口变动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如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在中等生育率假设下,预计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50年将降至-0.66%,出生率降至6.9‰,而死亡率升至13.2‰。在其余预测情景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等模型假设与中等预测有较大不同,导致人口预测结果也有较大差异。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结构看,我国人口红利短期仍存,但长期内将逐步减退

短期看,随着儿童抚养比下降,我国人口红利仍存。由于生育率迅速降低、新生儿数量减少,儿童抚养比随之下降,我国总抚养比在未来几年内可能维持震荡,也即人口红利仍将存在一段时期。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总抚养比在2030年前可能维持45%左右,到2035年才会超过 50%。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也有类似结论,如陈卫(2022)预测,2030 年以前,中国的总抚养比基本上稳定在较低水平,2034年回升到50%以上。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长期看,随着老年抚养比上行,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总抚养比逐步下行,进入人口红利期;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在2010年达到最大,随后总抚养比自低点的34.2%开始回升,2021年已经升至46.4%,指向人口红利已经逐步减小。如果以总抚养比(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大于50%作为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标志,目前我国距离该界限已经不远。

劳动力人口增速下降速度可能是总人口的3倍。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由2021年的68.3%下降至58.5%左右,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由9.6亿人左右降至7.7亿人左右,年均增速-0.9%左右,年均减少656万人,下降速度约是总人口下降速度的3倍,是人口红利减退的直观表现。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三、经济影响

1、经济增长:劳动力减少、制约资本积累、倒逼技术进步,经济压力大

人口通过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影响长期经济发展。

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趋于消退,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负面影响。历史数据看,劳动人口占比和经济增速明显正相关,200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占比持续提升,加入WTO将之转化为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腾飞;2010年至今,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也逐步增大,GDP增速从2011年的高位10.6%降至疫情前的6%。如上文分析,未来我国劳动力占比可能持续下行,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负面影响。

资本积累:抚养比上升,推动储蓄率下降,约束资本形成增长。历史数据看,总抚养比和储蓄率、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明显负相关,主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壮年劳动人口是净储蓄者,儿童和老年人口是净消费者,总抚养比提升会降低储蓄率,进而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约束资本形成的增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在2010年达到最低点34.2%后不断上升,而国内储蓄率、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也持续下行。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技术进步。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根据我们测算,世界主要国家的老龄化率和劳动力成本之间呈正相关,1995-2021年,老年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多增7.8个百分点。这将倒逼企业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相关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企业将提升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以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均GDP增长放缓。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总体看,人口老龄化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等渠道会给经济带来较大下行压力。这是劳动力总量下降的必然结果,从数据上看,滞后20年的人口增速与90年代以来的GDP增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也指向我国经济增速中长期趋于下行较为确定。按此规律简单推算,至2025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降至4.3%左右,人口因素对“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速的拖累约为0.2个点。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但另一方面,中长期经济增速的下行斜率、稳态水平还取决于资本、技术的情况。我国产业升级、深化改革的空间仍大,从这两年我国消费电子、新能源等产业的取得较快发展的经验看,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德国、意大利的老龄化水平都较高,老年人抚养比在35%左右,但德国由于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比较发达,GDP增速比意大利高约1个百分点,体现了产业发展的作用。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经济结构:消费增加、投资减少,高新技术业、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1)需求端:消费占比提升,投资和净出口占比下降

总量看,非生产人口占比提升导致消费占比增加,投资和净出口占比减少。如上文所述,老年人和儿童是净消费者,其占比提升会降低储蓄率和生产能力,从而约束投资和净出口。历史数据看,总抚养比和消费占比变化正相关,和投资、净出口占比变化负相关。2010年时总抚养比达到最低点34.2%,消费占比达最低值49.3%,投资占比达到高点的47%左右;随着总抚养比增加,消费占比逐渐上升,而投资和净出口占比趋于下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结构看,消费:医疗、食品占比提升,服装、交通、教育文娱占比下降。相关研究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随年龄变动呈现如下特点:

>食品:随年龄增长呈U型变化,儿童和老人的食品消费占比高于青壮年;

>衣着:随年龄增长呈倒U型变化,儿童和老人的服装消费占比低于青壮年;

>家庭设备用品:成年前可忽略不计,成年后消费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医疗保健:随年龄增长趋于提升,尤其是50岁以后消费占比迅速提升;

>交通通信:随年龄增长趋于下降,尤其是50岁以后消费占比迅速下降;

>教育文娱:随年龄增长趋于下降,20岁以前占比最高,此后迅速下降;

>居住:20岁以前明显提升,此后趋于稳定;

从近年来实际的消费占比变化看,除了人口结构,还有消费升级的影响。如食品、服装等基础性必选消费占比下降,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服务类、升级型消费占比提升,也即老年人的消费也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投资:医疗、文体娱乐、科教占比提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占比下降。从我国近年来数据看,随着老龄化加剧,消费需求转型推动医疗卫生业、文体娱乐业投资占比趋于提升,同时倒逼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业投资占比也提升;而与新增人口需求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公共管理等行业投资占比下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进出口:化工、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升,服装珠宝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从近年来数据看,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皮革珠宝等)的出口占比下降,进口占比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的出口占比上升、进口占比下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供给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房地产业下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上行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端变化将推动供给端也随之改变,传统制造业、房地产行业下行,高新技术业、服务业将迅速发展。

制造业看,高新技术占比提升,劳动密集占比下降。从近年来数据看,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设备、电气机械、汽车等)营收占比提升,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营收占比下降。

服务业看,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科学技术等行业占比提升,交运、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占比下降。从近年来数据看,与制造业类似,高新技术、生产类服务业(如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教育等占比提升),而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占比下降;随着老龄化加剧,对照顾需求提升,未来卫生、居民服务业的占比有望提升。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房地产看,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城镇化速度放缓,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居住属性是房地产的根本属性,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决定了中长期地产景气整体下行。同时,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增长速度下降,对地产拉动也趋于减弱。(具体请参考前期报告《 》)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3、国际竞争:美国、印度人口结构均优于我国,中美差距存在扩大风险

(1)美国:人口结构稳定,中美差距有扩大风险

美国人口结构稳定,我国老龄化负担持续加重,中美差距面临扩大风险。根据联合国测算,至2035、2050年时,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上升至50.4%、71.1%;而美国抚养比将分别上升至60.9%、64.6%,2050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将高于美国,相应老年人口养老成本、儿童抚育成本对经济运行的负担更重;同时,由于美国在技术、人才、移民政策方面优势仍大,中美经济差距可能拉大。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印度:人口结构年轻,人口红利及后发优势明显

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养老负担显著轻于我国。根据联合国测算,至2035、2050年时,印度人口抚养比分别为45.3%、49.3%,与目前的47.5%水平接近,人口结构明显优于我国;至2035、2050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分别比我国多1.5、3.5亿人,人口红利明显,结合发展的后发优势,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四、投资影响

1、总量看,中长期盈利增速、利率水平、股市估值趋降

企业盈利:与GDP增速趋同,趋于下降。从历史数据看,企业盈利最终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A股上市公司的营收同比、利润同比均与GDP增速的走势正相关。如上所述,“十四五”期间人口增速下降对GDP增速的拖累年均约0.2个点,则对应对A股上市公司营收、利润的年均拖累分别在0.5、0.7个点左右。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利率水平:老龄化有负面影响,我国长期利率走势与Y/M比接近,2030年前趋于下降。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推动利率水平下行,主因随着老龄化加剧,资金需求量相对更大的劳动人口加速下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进而对利率水平产生持续压制,这种负面作用大于老龄化导致储蓄减少对利率的正面作用。从历史数据看,美国、中国的青年人口(20-29岁)与中年人口(40-49岁)的数量比Y/M均和长期国债利率走势较为一致,从此角度看,我国国债利率中长期仍趋下行,上行拐点可能在2030年左右。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估值水平:老龄化对股市估值有负面影响,我国市盈率水平与M/O比接近,趋于下行。股市估值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流动性、政策环境等。一般认为老龄化会压低股市估值,主因老年人风险偏好较低,退休时倾向于出售高风险的股票换为安全资产。从历史数据看,美国、中国的中年人口(20-29岁)与老年人口(60-69岁)的数量比M/O和股市市盈率长期走势较为一致,从此角度看,我国市盈率中长期仍趋下行。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综合看,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将推动利率、股市估值和收益率下降。根据联合国测算,2022年我国人口加权平均年龄在38.5岁左右,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加剧,到2025年可能将上升至40岁。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对于我国利率的影响可能将逐步转负,推动利率持续下降;对于风险溢价的影响将逐步转正,推动股市风险溢价上升、估值下降;股票收益率将维持正向贡献,但也逐步下降,推动股票收益率趋于下行。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结构看,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先进制造业迎来机会

结构上,人口老龄化会从消费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方面影响行业投资机会。一方面,老年人增加会直接提升医疗保健、养老护理等需求,而其余传统消费如旅游娱乐、服饰食饮、家居等也会向“适老化”转变,催生“银发经济”;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老龄化将倒逼企业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间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1)消费结构转型: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大

医疗保健受益于老龄化和消费升级趋势,发展空间巨大。从趋势看,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老龄化不断加深,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长期趋于提升,2021年占比约8.3%。从相对水平看,2019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约为5.3%,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0%以上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我国养老目前呈“9073”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床位数比例在4:6左右。《“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较2021年增长10.3%;要进一步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动医养结合向社区延伸,居家社区养老仍是未来发展重点。

此外,老龄化还将推动传统消费进行“适老化”转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2021年45-64岁、65岁以上的游客占比分别较2019年提升了3.6、4.2个百分点,指向随着老龄化加剧,旅游等传统消费、服务行业面临的需求结构也将随之变化,倒逼其进行“适老化”转型。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2)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有超额收益

如前文分析,老龄化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倒逼本国产业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高端制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超额收益。如前文分析,预计未来我国老龄化水平将继续快速上行,参考日本、韩国老龄化最快的时期(日本1991-2014年,韩国2014年至今),其各行业股价表现有些共同之处:

> 医药、高新技术行业 (如精密仪器、电子电器等)股价表现均较好,可能与老龄化提升医疗需求、推动产业转型的影响有关。

> 金融、建筑、造纸、电力 等传统行业 表现差,可能与老龄化拖累经济增速、需求低迷有关。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风险提示

1、模型测算误差: 本文对未来人口走势的预测参考了历史规律、国际组织预测等,但中长期实际人口变动不确定性较大,存在测算误差较大的风险。

2、经济、疫情、社会 环境超预期: 如发生经济衰退、疫情反复等超预期事件,将对居民生育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进而推动人口走势超预期变化 。

3、政策力度超预期:我国政策积极应对人口形势变化,如果近年来鼓励生育政策力度超预期,可能推动生育率超预期回升,未来人口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解读】熊园等: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

文章来源于“熊园观察”微信公众号

图文编辑:宗璐瑀

责任编辑:王毅博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RJGUUQ0519D88G.html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